邓清明中国航天员简历其他

刘苏曼 2023-02-16 04:59

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5、4、3、2、1,点火…

在万众瞩目之下,在无尽期待之中, 神州五号 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一天是2003年的10月15日,这一天中国的辉煌史册之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历时21小时之后,神州五号返回舱平稳降落内蒙古。

中国实现了千年飞天的愿望,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 杨利伟 成了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当杨利伟返回航天城时,所有的航天员都紧紧围抱在一起,其中就包括邓清明。

“你看,这里有一块小结石,你能看到吗?”

顺着医生所指的方向,那块细小的结石在邓清明的瞳孔中不断放大,那一刻,邓清明全身上下的感受只剩绝望。

因为 邓清明 是航天员。

为了早日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太空,为了推动中国 探索 太空之旅,邓清明毅然选择接受手术,被迫开始了肾脏内多一根管子的生活。

因为这根管子,邓清明开始频繁出现 尿血 的情况,疼痛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能尽快消除结石,所有的痛苦邓清明都甘愿选择闷不做声。

因为在邓清明看来,他的生活中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航天,为了航天,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但邓清明训练了 24年 ,精心备战了24年,却屡屡与航天失之交臂,至今仍在一线苦苦等待。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邓清明热爱航天,他甘愿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一直做替补。

邓清明追求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非是自己个人荣誉的进步,委派谁执行航天任务不是邓清明所能考究和决定的事情,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当登天的交接棒传递到自己手中的时候,出色的完成航天任务。

为此,邓清明一直都在准备着。

1998年,邓清明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的 十四分之一 ,他的战友很多都是中国航天届耳熟能详的人物: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这十四位由国家精挑细选出的佼佼者,从五湖四海赶来,因为一个共同的航天目标,汇聚在北京航天城。

他们挺着峻拔的身姿,在五星红旗下庄严许下了视祖国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誓言。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们心中激动的火苗也窜动成型,从此刻开始,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飞天 。

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成为集体事业的化身,他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飞天,他们也只有一项荣耀就是完美完成飞天任务。

所有的荣誉都不归属于个人,所有的失败也由集体共同承担,这就是团队,但这也是从零开始。

他们需要在四五年之内学完全部的课程,开展完全部的训练,但在这次的学习上,所有人争取的都不是及格,而是最优。

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

外太空有太多的未知,航天员所学习的一切都是为了在自己预判的范围之内规避所有的风险,一失足成,付出的代价也许就会是命悬一线,所以他们必须力争最好。

所有人都在拼命努力,邓清明自然也不甘落后。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好理论知识的地基,并且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了摆在邓清明面前的一大难题。

得在舍后,取在舍前,这个道理邓清明明白。

为了学业上的更进一步,邓清明献出了本就稀少的假期时间,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

幸运的是,因为卓越的表现, 邓清明成为神九的备飞航天员 ,进入了强化队训练。

遗憾的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因为微弱的分差,邓清明遗憾落选,与自己热切向往的外太空失之交臂。

结果出来的那一刻,邓清明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的落寞,反而表露出了一种由内及外的自豪。

只要能登天,只要能在外天空留下中国探寻的脚印,邓清明便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即便迈出那一步的并不是自己。

但在此之前,邓清明人生发展的轨迹很是顺利,是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模板。

1966年3月16日,邓清明降生在江西省抚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对于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他们一大家子都很高兴, 因为邓清明是家中的长子,也是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

在父母的殷切期待之中,邓清明逐渐成长起来,他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对未来也已然形成自己的期待。

走出农村,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邓清明奋斗的方向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好弟妹们的表率却是懂事的邓清明揽在自己肩上的责任重担。

但看着懂事的邓清明,他的父母却很是心疼,因为邓清明对他们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鲜少主动向父母索要什么东西。

读高中的时候, 13公里 的上学路,别的同学都是骑自行车,可邓清明却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

邓清明的布鞋总是比别的同学磨损得要快,其中的缘由邓清明虽未开口,但他的父母却懂。

第二年粮食丰收之后,邓清明的父亲便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

光鲜铮亮的自行车在贫穷的家庭格格不入, 可就是从那一刻开始,邓清明便在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1984年2月7日,两名美国宇航员成功实现太空漫游,在无绳索的束缚下在太空中行走,这是国际上的一件大事,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阵刺激剂。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一年邓清明刚好十八岁,正值高考和入伍的分水岭。

有一天,学校突然张贴了一张空军招飞的大字报,所有的同学在路过时都会忍不住地驻足观望,邓清明也不例外,可当同学们展开讨论准备报名的时候,邓清明却默默退出了人群,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

这并非是因为邓清明能力不行,而是他想早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与辛劳的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重担。

但是,邓清明的父母在得知空军招飞的消息之后,却反复鼓励自己的儿子报名。

内心对蓝天的渴望在父母的反复提及之下终于按捺不住,邓清明申请了一张报名单,在签名处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填完申请表落笔的那一刻,邓清明重重地呼了一口气。

加油,一定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待,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争光,邓清明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

也正是凭借此般坚定的信念,当顺利通过层层体检和选拔进入军校之后,无论经受多么辛苦的训练和学习,邓清明的嘴里都从来没有涌现过一句放弃。

因为在邓清明看来,自己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所以他必须拼了命地努力,不让这宝贵的机会从自己的指缝之间溜走。

但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半途而废的人,但幸运的是邓清明始终是言行一致的那一个。

在新疆哈密第八飞行院,邓清明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飞行员所有项目的考核,并在此后不久,以出类拔萃的成绩从同批次的飞行员中脱颖而出,获得驾驶歼击机训练的资格。

优秀背后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看着自己履历上辉煌的战绩,邓清明的心中却满是掩不住的自豪,因为他做到了,他实现了自己为父老乡亲们争光的目标。

邓清明不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还在1998年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首批航天员之一 ,他满心期待着自己能为中国做出更高的建树,但一连三次,他却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可即便如此,邓清明依旧会拿出最好的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起飞,他时刻都在准备着,他也时刻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站在镁光灯下的不是邓清明,但任何一位能站在镁光灯下,走向太空的航天员背后的中坚力量一定有邓清明的一份功劳。

邓清明会在神舟十一最具挑战的 33天 模拟实验前将每一天的流程都逐字逐项地跟陈冬过一遍,即便自己只是备选。

邓清明会在神舟十一号最终飞天人选宣布的时候,由衷地对景海鹏说出: 海鹏,祝贺你。

即便邓清明自己是落选的那一个,但在他心里,个人的荣誉得失永远是最次要的,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才是心中的第一,只要任务完成,所有的努力就不算白费。

邓清明会在神九发射升空后,在地面按照手册将所有的程序走一遍,完成一项之后,就在该项的任务之后打勾,完成最后一项任务,他却等到神九平稳降落之后才勾选。

因为对邓清明而言,任务完成固然是追求的目标,但战友的平安归来,才是他任务真正的结束。

没能亲自登天是邓清明心中的遗憾,但他却从未因此责怪过任何人,也并未因此松懈对自己的要求。

从成为航天员的那刻开始,二十多年来,邓清明始终勤勤恳恳,坚守航天人不移的信念,怀揣纯粹的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虽然邓清明未能走向台前,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上,他依旧是尚未被广为知晓的英雄,但在妻子和女儿的心中, 邓清明却永远是二人敬仰的对象。

妻子 满颜红 会在神舟飞船返回舱平稳着陆的时候,身穿红色衣服,将一捧鲜花送到邓清明的手上,因为她知道这其中丈夫的功劳。

女儿 邓满琪 会将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开门声响起的时刻,抱紧自己的父亲,对他说欢迎英雄回家。

看着懂事的女儿和温柔的妻子,邓清明压抑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那一刻,邓满琪的心中满是愧疚与自责。

因为少不更事,邓满琪也曾哭着对自己的父亲说: 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

女儿突然的问答让邓清明措不及防,可他嘴里却还在说着:爸爸不会骗你的,爸爸一直在努力,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好不好?

年幼的邓满琪不懂父亲口中的奋斗,但随着年岁的渐长,她却日益觉察父亲的苦涩与顽强,她在生活的实践中读懂了奋斗的含义,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悟透了父亲坚守的初心。

在父亲永不言弃航天梦言传身教的影响之下, 2012年邓满琪大学毕业之后,毫不犹豫地进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了一名助理工程师。

工作的日益推进让邓满琪知悉父亲的辛苦,在神州十一号出征名单宣布之后,落选的邓清明收到了一封女儿寄来的手写信。

这是两人一贯的交流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传统化讯息的表达更显情真意切。

邓满琪在上面写道: 我看到了你头发里面新生的白发,我也为在岗位上默默奋斗二十余年的你感到心疼,但是爸爸,你一直是我的骄傲,你是我见过最敬业、最无私的人,你把自己一生的热爱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你虽有憾,但我相信你一定无悔。

中国高速发展的幕后有太多无名英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昂扬向上的新中国。

如今,56岁的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只要祖国需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征,中国的发展史上有太多诸如邓清明这般的人,他们用数日如一的深耕,为中国开辟了新的发展。

他们用昂扬向上的热情,为中国点亮了新的可能。

他们是可敬可亲的,他们是可歌可颂的,他们是值得被铭记的真正的英雄

备战多年,邓清明再次与神舟十四擦肩而过,他还有机会圆天空梦吗?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位未曾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原则上来说,他只要不退役,还是有非常大的概率前往太空执行任务,但现实更残酷,可能要抱憾今生了。具体情况给大家分析一下。

四次与太空失之交臂

邓清明曾经入选了“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航天员备份乘组,这是他距离太空距离最近的时刻。同时他还曾经参与过其他飞行任务的选拔,但均与太空失之交臂。

目前他也是首批现役航天员当中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年龄已经没有优势

出生于1966年的邓清明,现在已经56岁了,与第二批航天员的年龄正好相差12岁左右。当年作为“神舟十一号”任务考核的时候,他的成绩与一起考核陈冬相差很少,但陈冬的优势比他整整年轻12岁。

而且目前的“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均来自第二批航天员,并且第二批航天员当中仅有张陆一人未执行过任务。

并且现在的第三批航天员已经选拔完毕,并进入到训练阶段,邓清明与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相比,年龄上已经没有优势;与第一批航天员相比,没有实操经验。

未来乘组已经没有他的位置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神舟飞船每次载人三位,一般情况下,01号是指令长,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02号一般也都是有一些特殊的专长,能协助01号的工作,而03号一般都是新人,这也就非常限制了,邓清明已经56岁,不太可能当做新人培养。

并且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向世界其他国家开放,未来还会有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我们的空间站,从这些方面来看,邓清明的机会更少。

所以,邓清明还存在圆梦太空的可能,只不过是这种可能比较小了。

56岁邓清明坚持24年10个月终圆梦,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

是对梦想的崇敬,让他如此坚持,在工作的过程中,从未想过放弃,始终在坚持着高强度的训练,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邓清明24载终圆梦。

在2022年11月28日神舟15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名单确定,费俊龙,郑清明,张陆三名航天航天员将执行神舟15号载人飞天任务。据悉,邓清明是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个特别存在。我国首批航天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选拔20年已经过去,这批航天员中8人,已经成功飞天,5人光荣退役,邓清明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首批现任航天员。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始终准备着的人。

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邓清明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持续25年,无论训练有多苦有多累都坚持多练一会,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他的身体素质易于常人。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他表示自己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绝对不会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之前,没有准备。对于邓清明来说,任务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邓清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有鼠不尽的衬托一夜的存在,将是其多年不变的姿势,也是其不放弃的追求,星辰大海就在眼前,希望他能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苦心人,天不负。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记忆可循的,邓清平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努力,从未放弃,这是他成功的秘诀,我们也应该从他的身上汲取经验,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应当学会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引人欢呼的消息,同时也印证了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在不断的发展。

梦者终圆梦,邓清明入选神十五乘组!这期间他经历了什么?

邓清明能够入选神舟十五飞行乘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位年满56岁的“航天老将”,能够初心不改,多次成为备份,不让飞一次,对不住他的这份坚持,否则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其实呢,这么理解体现了大家朴素的正义感,不过小编认为应该背后还有更多科学的考量,听我一一说来。

一,神舟十五号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收官之作,后面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所以神舟十五乘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安排,一是通过有飞天经验的费俊龙当指令长,“老带新“”,”带着还没有飞天经验的邓清明、张陆执行任务,积累飞天经验。

二,后面多年我国空间站将每年安排至少2个乘组6人进入太空,这其中包括飞船驾驶员、载荷专家等。由于这两年空间站验证和建设,第一、二批航天员高频次参加飞天任务,回来还要长时间地适应、康复和恢复训练,所以已经选拔的航天员有机会就要抓紧飞天,这样才能满足后面的乘组需求。可以预见,第一、二批选拔的航天员还会陆续轮换担任指令长,同时带领已经选拔训练好的第三批航天员新兵执行任务。

三,大家不要觉得邓清明老了,快退役了。不是这样的,前不久中国首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还在坚持训练,仍然是合格的航天员,随时准备接受祖国的命令和安排”,这说明什么,和杨利伟同批入选的邓清明,也依然是航天尖兵。

四,给后来人做榜样,坚定信心,一位航天老兵能够坚持24年训练,还能够满足飞天任务要求,这必然会让第三批乃至第四批选定的航天员信心大增。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中国第一位飞天的宇航员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元末时期的陶成道。

陶成道简介:

万户(元末-1390年)本名陶成道,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喜好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事故后,转为试制火器。元末,吴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献火神器技艺。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从此陶成道被人称为“万户”。明初,陶成道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晚年的时候,陶成道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两个大风筝。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飞上天空。但不幸的是“飞椅”最终因为给力不足掉了下来。为此,陶成道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用他的名字命名,Wan Hoo(万户)。

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上升的工具也考虑到安全下落的降落伞-风筝,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将月球表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万户”。

有人说,中国人的“载人飞船研究”,其实从600多年前便开始了。而在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上天41年之后,这一伟大的进程,终于回到了人类登天的“祖国”-中国。“神舟”号,是为了完成万户没有实现的古老梦想。据《文明》杂志介绍,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国内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万户飞天故事:

关于万户飞天,其中还有一些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故事。据说万户原是木匠,喜好钻研技巧,从军之后,改进过不少刀枪车船,在同瓦剌的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班背大将的青睐,要他在兵器局供职,两人相交甚厚。班背性情耿直,从不趋炎附势,因而得罪右中郎李广太等一班奸臣,被革去一切职务,并幽禁在拒马河上游的深山鬼谷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想继位当皇帝。他一方面网罗党羽,扩充兵力;另一方面搜罗各种技艺,献给朱元璋,讨其喜欢。李广太投燕王所好,知道万户是与班背共同造飞鸟的,对其软硬兼施,想利用他来为皇上造飞龙。万户表面上同意造飞龙,想趁机营救班背,同时完成造飞鸟的宿愿。万户去鬼谷与班背会合,但是晚了一步,原来班背已被瓦剌军所害,是李广太暗中给瓦剌军报的信。好在班背见势不好,令随从带着他的《火箭书》冲了出去。万户决心造出飞鸟,以实现班背的遗愿。他仔细阅读了班背的《火箭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型,众匠人按图制造飞鸟。试飞时,飞鸟放在山头上,万户拿起风筝坐在鸟背上。先点燃鸟尾引线,火箭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飞去。接着两脚喷火,飞鸟冲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飞鸟翻滚着摔在山脚之下…… 李广太听到飞龙坠毁消息,如坐针毡,战战兢兢赶到京城时,洪武皇帝已奄奄一息,口中念念有词:“我乘飞龙去矣!”4年后,在李广太等人的谋划下,朱棣终于夺得皇位,迁都大都,改名北京。

明代是我国火箭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军事技术家制成多种利用火药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用于军事战争。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夺取政权的“靖难之役”中,于河北的白沟河同建文帝的部队作战时,遭到“一窝蜂”火箭的射击,这是中国最早将“喷气火箭”用于战争的记载。

钱学森讲“万户的故事”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编者注:1483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万户身后之所以名声鹊起,是近年来一位美国人写了一本书,专门介绍了他,称他为世界上的“飞天之父”。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 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一对一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已提供49958次咨询
0/500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