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背后的安全隐患互联网纠纷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24-05-08 17:44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通过‘免密支付’消费了5000多元。这种事关会员安全的操作提示应该设置在明显位置,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近期,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失窃”的经历。(3月29日《工人日报》)
 
  与李先生一样,稀里糊涂地吃了免密支付暗亏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一些消费者的免密支付账号被盗刷,暴露出免密支付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隐患的背后,则隐藏着消费者在不知情、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免密”等问题。
 
  当前,购物、服务类网络平台普遍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很多年轻人都乐于享受免密支付带来的快捷方便,也对免密支付有更深的了解,对免密支付的安全性、风险性有更理性的认知和预期,操作起来也更加熟练。而不少年龄稍长者则不懂得如何开通、使用免密支付功能,对免密支付抱有质疑、抵触情绪,他们在相关平台的免密支付开关往往是被动打开的。
 
  据调查,一些服务平台一旦被使用,就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并在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渠道后,授权商户自动扣款。而一些网购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在付款界面,往往以小于其他说明的字号提示“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有的甚至是“默认开通”选项,消费者极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有的平台还通过立减1元到几元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对比鲜明的是,免密支付开通容易取消难,取消往往需要多步操作,如果消费者不好好做“功课”,难以准确顺利地找到免密支付的退出路径。
 
  免密支付既是一种支付方式,也是一种消费选择的方式。相关平台或商家无论是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选项,还是未以显著方式告知、提示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相关信息,抑或诱导、误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均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免密支付有其积极的一面,存在受众群体和市场价值,对免密支付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予以规制、引导。免密支付不能“免问”“免告”,而要加以规范,除了要靠平台和商家增强自律意识,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注意免密支付的开通信息,摒弃默认勾选操作,还要依靠严格的他律。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以及消协、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对免密支付侵权问题的关注,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消费者则应通过在使用相关平台或选择支付方式时仔细查看阅读相关信息、保持对支付流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被免密”问题、经常检查账户交易记录等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激发消费活力的前提与保障。只有多方行动起来,引导互联网企业在追求效率便捷的同时守住底线与边界,释放更多潜力,才能推动消费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 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一对一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已提供49958次咨询
0/500 发送